第(3/3)页 “信息系统学院的周锐,战场数据链和网络攻防是他的强项。”一位气质精干、眼神敏锐的学员敬礼示意。 “空天科学学院的孙宇,我们的‘太空哨兵’,对航天侦察和导航定位有深入研究。”一位身材挺拔的学员介绍道,带着技术军官特有的严谨。 “最后这位,是气象海洋学院的陈璐,负责战场环境分析和预报,可别小看天气对现代战争的影响。”一位看起来文静但目光坚定的女学员补充道。 这六人都是科大本届大四学员中的佼佼者,代表了学校在不同军事技术领域的顶尖培养水平。 他们看向苏寒的目光中,除了好奇,也带着一丝挑战的意味。 毕竟,苏寒的名气太大,而且是以“特殊身份”加入的进修学员。 苏寒不卑不亢,与众人一一见礼:“各位班长好,我是苏寒,来自粤州军区,现在在指挥军官进修班学习。这次交流,请多指教。” 这时,那三名便装人员也走了过来。 为首的一位四十多岁,气质干练的女性微笑着开口:“秦上校,各位同学,你们好。我们是央妈军事频道的报道团队,我是记者兼本次随行报道组组长,杨帆。” 她指了指身后两位年轻的同事,“这是摄像张磊,编导刘倩。这次交流活动,国内民众非常关注,我们将负责全程的记录和报道,希望能将各位的风采完美呈现。” “杨记者,辛苦了。希望我们合作愉快。”秦风与杨帆握了握手,显然之前已经对接过。 相互介绍完毕,秦风将众人召集到一起,神色严肃起来:“同志们,人都到齐了。这次赴美参加国际军校论坛,意义重大。我们八人,全部来自国防科大!” “我们代表的是学校的荣誉,更是华夏军队的形象和未来。在交流中,要秉持学习借鉴、友好竞争的态度,既要展现我们开放自信、科技兴军的风貌,也要在涉及原则和国家荣誉的问题上,寸步不让!” “关于装备运输,”秦风指了指旁边那些密封箱,“我们已经按照国际惯例和对方要求,办理了全部手续。” “所有参展和用于比试的轻武器、光学器材、单兵通讯设备等,都将通过外交渠道,由专门的军事运输机押运,与我们同期抵达。这一点大家不用担心,由学校的后勤部门同志负责跟进。” 苏寒看了一眼那些箱子,里面应该就有他熟悉的95-1式自动步枪、92式手枪以及一些新型的单兵数字化装备。 这种由学校和国家层面共同负责运输保障的感觉,让他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此次任务的分量。 出发当天,天色微亮。 代表团全体成员,包括秦风上校、七名学员、央妈报道组三人,以及几名负责联络和后勤保障的学校工作人员,在机场的军方专用区域集合。 所有人都换上了笔挺的常服,精神抖擞。 那批装备箱已经提前装机。 他们将乘坐一架包机,直飞鹰酱。 秦风上校做了最后的动员:“登机后,大家可以再熟悉一下交流活动的日程和注意事项。记住,我们是一个整体,我们来自同一所母校——国防科大!一言一行都关乎国家形象。遇事冷静,互相支持。” “是!首战用我,用我必胜!”七名学员,包括苏寒在内,齐声应答,声音在空旷的机场显得格外响亮,带着科大学子特有的自信与豪气。 杨帆记者示意摄像师张磊开机,记录下这出征的一幕。 镜头扫过每一张年轻而坚毅的面庞,最终在苏寒身上停留了片刻。 这个年仅十九岁,却已承载了无数传奇和期望的年轻士兵,此刻眼神平静,却仿佛蕴含着风暴。 通过专门的通道,一行人登上飞机。 机舱内很宽敞,显然是经过特殊安排的。 飞机缓缓滑行,加速,最终昂首冲入云霄,向着大洋彼岸的目的地飞去。 舷窗外,祖国的山河逐渐缩小,最终被云层覆盖。 坐在他旁边的李明浩递过来一份资料:“苏寒,这是西点军校最近几届学员在‘桑赫斯特竞赛’中的表现分析,以及他们指挥系几个知名尖子生的背景,你看看,可能对后面的推演和技能比拼有参考价值。” 苏寒接过,道了声谢,迅速翻阅起来。 其他队员也大多在低声交流,或查阅自己专业领域的资料,或闭目养神,调整状态。整个团队虽然专业背景不同,但此刻目标一致,氛围严肃而专注。 央妈的杨帆记者则在不打扰大家的情况下,进行着一些简单的采访和素材采集。 秦风上校巡视了一圈,看到队员们迅速进入了状态,满意地点了点头。 飞机穿过晨昏线,追逐着太阳,一路向东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