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须知无论是不是乱世,总之在工业时代到来之前,耕地对于百姓的诱惑力都是极其巨大的,相当于给了百姓们生活保障。 而优待了外来人口的同时,杨康自然也不会对山东两路的本地人厚此薄彼,否则容易被有心人挑拨离间。 故而第二条法令便是对本地的非地主阶级来说,在原有基础上,一户人家每有一个男子,便给予五亩地。 不过即便如此,法令还没有结束,杨康可没有忘记夷洲岛这块风水宝地,特别是其目前还是无主之地,现在将其占有,未来也能减少许多争议、麻烦。 因此,第三条法令便是,凡是愿意前往夷洲岛上的人,只要是他开垦出来的土地,并能够连续五年内保持耕种,那么那块土地便在法律上属于那位开垦者。 三条法令的发布,这种对于百姓有利无弊的法令很快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响应,短短三年内,自发迁移到山东两路的人口便有百万之众。 至于夷洲岛,杨康也是在占领山东两路一年后,明教的部众才将其找到并确定的。 在之后的两年时间,杨康也并未让人直接将全夷洲岛占领,只是在夷洲岛东北部大概是现代的基隆附近建立港口、城市,总共移民只有几万人。 不过杨康也并不着急,毕竟现在夷洲岛上还有不少少数民族,其中不乏拥有吃人习惯的,虽然以明教移民的能力,对他们并不惧怕。 奈何现在杨康的人力情况就这么个水平,抽不出更多的人,除非学习英美对印第安人的操作,否则短期内确实无法占据全岛。 相比较而言,杨康更愿意采用智利人对付马普切人的方法,试图将那些隐藏在高山之中的原住民同化,与其混血。 故而,移民团到了基隆后,除了建立城市和港口外,一直尽量避免与原住民们进行争斗,而是拿出一些原住民难以拥有的丝绸、奢侈品、谷物等一切他们所没有的东西,与他们进行交易。 尽力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汉文化的美好,对原本那茹毛饮血的生活产生厌恶,这样心中对移民团有了好感、向往,相处起来也容易的多。 当然,这其中不乏某些顽固不化的食人部落,对于这种冥顽不灵的钉子,自然不会对他们手下留情,不过也并非必须要明教众人直接出手,因为这有可能引起原住民的公愤。 故而,费一定的代价,与原住民们联合起来攻打那些钉子,让双方共情才是最好的选择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