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陈松拿起放大镜,对着釉面看了上去,看了半天,也没发现釉下青花上有完整气泡,只有零散的破泡,倒是发现胎釉显干,局部出现微弱冒汗现象。 “气泡破灭,说明年代是没有问题的,到底问题出在哪呢?” 陈松不由皱起了眉头。 整件器物一切正常,所有特征都符合元代特征,没找到有问题的地方。 “刚才是底足感觉有问题。” 陈松不由用手抚摸起底足。 看似很粗糙的元青花底,摸上去却十分的光滑,甚至非常的滑腻,这在元以前和元以后的各代素胎瓷底中是见不着的。 这种有特殊滑腻感的底足,并不是经过打磨或特殊工艺修整而成,而是由于瓷胎中的一种特殊材料,特殊的性质所造成,它就是麻仓土。 麻仓土因出于浮梁县新正都的麻仓山而得名,元时称“御土”,为官府所垄断。 入明后成了“官土”,始称“麻仓土”。明·王宗沐《江西省大志》卷七《陶书·砂土》中载:“ 陶土出新正都麻仓山,曰千户坑、龙坑坞、高路坡、低路坡,为官土。土埴垆匀,有青黑缝、糖点、白玉、金星色……麻仓官土一百斤值银七分........”。 麻仓土发现之前,均单独使用瓷石制胎,因瓷石耐温低,仅1200℃,烧制大型器件易出现瘫软变形,成品率低。而麻仓土的烧结度高,在1700℃以下不会软化,把它掺和在瓷石中制胎可增加制品在高温下的强度,减少瓷器变形,胎骨的质量也明显提高,可以说,麻仓土的发现和使用,使烧制大型精美的元青花成为可能。 麻仓土为粘土,具滑腻感,干燥后成粉状,吸水性,煅烧后成白色,只要用水淘洗即可成胎料,能制作浆胎,粉胎,因其细腻与粉沙状,又有“滑底沙足”之美誉。 “麻仓土也没问题。” 陈松感觉很头疼。 难道这件玉壶春甁是没问题的? 可刚才自己为何会有那种不协调的怪异感觉。 陈松努力回忆着元青花的各种特征,一一对应着这件玉壶春甁。 王会长等人看到陈松抓着玉壶春甁不放手,翻来覆去的看,心中也感到有些奇怪。 青花瓷很容易辨认其年代,尤其是元代的,一般来说,只要青花料没问题,器形对得上,那基本就八九不离十,没什么问题。 这件青花发色浓重鲜丽呈青翠浓艳,浓厚处有黑色锈斑,浓处用手抚摸时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,这是“苏麻离青”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,这种钴料在明宣德之后的朝代是没有的,因原料和配方的缺失,想仿都仿不出。 而谢老板一脸紧张之色,生怕自己这件青花不到元代。 陈松将玉壶春甁拿起,胎体厚重,但重量适中,又将瓶身水平放置,感受两头的重量,当对比后,也并未发现有问题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