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四十八章:一字千金!-《剑断化蝶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老太太要是报警,王会长估计得牢底坐穿。

    “我去拿灯!”

    屋外响起王会长的声音,不多时,就见王会长咬着一盒抽纸,一手抱着青铜匜,一手提着一盏矿灯进来,矿灯非常亮,刺眼的灯光把天井中的众人照得眼睛都有些睁不开。

    王会长将灯和纸巾放在石桌上,把青铜匜放置灯光下,用纸巾仔细擦拭干上面的水迹,细细观看起来,不时用手指甲扣动下。

    “流昂起......饰重环纹和瓦纹......兽口衔......龙鋬......扁体兽足......氧化自然,红斑绿锈中竟然还混杂有蓝锈,这青铜的级别够高的啊,根本就不像出土之物啊!”

    王会长越看越心惊,抚摸着青铜匜,感受着上面纹饰因为长时间使用带来的圆滑。

    青铜匜因为长时间的使用,流和执鋬很光滑,表面没有过多的锈蚀,局部只有深浅不一的薄薄一层锈,可这层薄锈非常坚硬,红斑中带着绿锈,薄绿锈体中还混杂有蓝锈,显示出青铜特有的金属光泽。

    绿锈里有蓝锈足以证明这是真家伙啊!

    蓝锈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、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反应产生的物质,完全就不是出土的青铜器所具备的,只有在没有与土壤直接接触的环境才能产生。

    而窖藏出土的青铜器虽然没有与土壤直接接触,属于封闭环境中的大气腐蚀,青铜器在缺氧中是相当稳定,但却会从青铜器的铜胎基体里产生的锈蚀,由内向外形成腐蚀会把青铜器基体表层顶起来,在青铜器表面膨胀产生一个个锈泡,形成发锈。

    “咦,这里还有铭文!”

    王会长感受到腹内底有凹凸,翻起来一看,惊喜不已。

    只见腹内底铸铭有三行共十四个字的铭文。

    铭文又称金文、钟鼎文,指铸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,与甲骨文同样为华夏古老的文字,是华夏文明的瑰宝。

    金文从广义上来讲,属于书法字体中的篆书一类。

    篆书是汉字古代书体之一,广义的篆体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,如甲骨文、金文、石鼓文、六国古文、小篆、缪篆、叠篆等,狭义主要指”大篆”和”小篆”。

    大篆指甲骨文、金文、籀文、六国文字,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。

    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,也就是前221年,推行“书同文,车同轨”,统一度量衡的政策,由宰相李斯负责,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,进行简化,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,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,一直在流行到西汉末年,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。

    因为铭文不单单是判断青铜器年代的最重要标准,更是器物形制及纹饰方面的标准。

    青铜器铭文在商周时期已经是一种很成熟的书法艺术,为历代研究书法的人们所重视,从史料学的角度来看,青铜器的铭文因为具有极其丰富而确凿可信的史料价值,而显得十分珍贵,古人往往将国家或宗族的大事铭刻其上,并且表现形式多样化。

    青铜器铭文是华夏初期书籍形式之一,大约行用于商、周至西汉,是当时统治阶级贵族的专用品,青铜器种类很多,大体可分为礼器、乐器、兵器、食器及其它日用器具。

    青铜器中的礼器也称为“吉金”,像各式各样大小不同的鼎,被贵族视为传家宝和国家权力的象征,所以也称为“重器”,当时的贵族凡有重要文件需要长期保存或有重大事件需要永久纪念,就铸造一件青铜器,把文件或事件用文字记录下来,铸刻在青铜器物上面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