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而且,征订十万册本身数据就能说明很多问题。现在市场虽然繁荣,杂志非常多,每期杂志卖到上万册的也很多。但十万册是个坎,能跨过这个坎的不少,但征订破十万却少之又少。 很多作家的长篇出版,能卖到十万册,那是能给出版社赚一笔不菲的收入的,后续的合作也会很好开展。 就《最文学》的这个征订成绩,已经是很多杂志社可望而不可即的了。 “干的好。” “还有《茅奖丛书》的征订数量也出来了。” 姜玉楼问道:“哦,是多少?” 马嘟嘟也好奇地看向宋文。 “一共四万册!”宋文神情振奋。 这个数字不少了,已经超过了首印数量的一半。 如果按照《最文学》的标准来看,这个数量是不及格的。但需要知道的是,《茅奖丛书》价格昂贵,高达二十五块钱,而且一套七册不零卖。 种种因素加在一起,已经限制了购买人群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还能卖这么多,足见这个噱头有多么吸引人。 马嘟嘟听到四万册这个数字后,同样松了口气。 这是他来到杂志社后第一个任务,如果搞砸了,不仅关系到他的前途,姜玉楼的面子上不好看。 现在好了,四万册这个数字已经足够他交差了。 最起码不会赔本。 他知道这套丛书的成本,扣掉作家的稿酬,精装的成本,给书店的让利等等后,卖个两万册就能回本,四万册已经是血赚了。 更重要的是,丛书系列如果能够一炮成功,那么绝对会成为编辑部的一柄不次于刊物的利器。《最文学》杂志社等于是又找了一条稳定的生财之路。 《最文学》是双月刊,一年只能卖六期,但丛书可没有这个限制。 这个月卖《茅奖丛书》,下个月就能卖《全国优秀短篇/中篇小说丛书》。 马嘟嘟心中自信满满,他认为自己能够洞察到的事情,像姜玉楼这般聪明的人,肯定也能一眼看出。 不出所料,姜玉楼接下来的话语验证了他的想法。 姜玉楼沉稳地说道:“嘟嘟,我们的丛书系列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。接下来,你的新任务是为另一个丛书项目做好筹备工作。” 马嘟嘟并未立刻应承下来,他沉思了片刻,才慎重地开口:“社长,关于这个任务,我其实已经有过一些思考。” 姜玉楼扬了扬眉,显得有些好奇,“哦?那你说来听听,看有没有什么新思路。” 马嘟嘟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与热情,他提议道:“社长,您觉得《全国优秀短篇/中篇小说丛书》这个企划如何?”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