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二十章 适合儿童阅读的另类作品-《1979我的文艺时代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她跑了沪上多家书店,都是一个结果。

    还好,她因为和书店店长关系不错,求情对方书店进货后通知她,她这才在下班后马不停蹄地赶来。

    结果不错,让她如愿以偿的买到了刊有姜玉楼作品的这一期《人民文学》。

    她自问算是半个儿童文学作家,也拿过全国性的文学奖项,却也没有如同姜玉楼般,第一次写儿童文学便迎来了如此多的好评,她自然非常好奇,这部作品写的有多好。

    王安亿买了杂志后,也没有心情逛街,直接回家,到家后连晚饭都不想吃,迫不及待地翻开《人民文学》上的那部作品《夏日庭院》。

    小说并不长,她读得很快。

    可是读着读着,她心里的惊讶越盛。

    她发现这部作品看起来简单,却又不简单。全文从三个小男孩对「死亡」产生好奇,陷入困境和局限、与老爷爷告别,在告别仪式中得到治愈和成长力量的发展四个历程中得到了成长。

    说简单,这似乎是个非常平淡的故事,就连老人的死,似乎也在读者的意料之中。

    要说不简单,却也着实让人惊讶,因为这部作品竟然在探讨青少年儿童如何面对死亡,正视死亡。

    她发现,姜玉楼在这部作品中把孩子对“死亡”这一话题既敏感又好奇的心理,有非常写实的描写。

    就像在生活中,很多孩子都会问到父母的一句话:“人为什么会死?”但死亡对许多人来说,一直以来都是忌讳。特别是在国人的观念里,死亡,是禁忌话题。因此,在大多数的家庭中,父母会对孩子的这个问题采取撒谎,或者避而不谈的方式。

    在儿时,记得家里的大人们也同样忌讳,尤其是在喜庆的日子里。“死”,更是绝对不允许随口说出的字眼,哪怕是一句:“我困死啦!”都不要说出来,一旦无意间说出来,必须“呸”掉,以示反悔,尽量吉利。

    另外,与此有关联的事情,也不许沾边,要尽量避开。

    所以,从小到大,没人跟儿童谈论“死”到底是什么,倒是听到过许多令人寒毛倒竖的“鬼”故事,特别怕黑,夜里不敢一个人走夜路。

    在大人们的讳莫如深中,儿童感受到的只有深度恐惧。白天还好,夜里一个人时,情不自禁就会想,而且呼吸就困难,感觉四周都是墙壁,似乎要把整个人挤压进去,将人整个吞噬。很长时间以来,那一种感觉成了这世上最恐怖的存在。

    因此,关于死亡教育,如果父母越不愿意与孩子谈论,那么,它终会变成孩子一生的困境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