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前世,他看过一篇记者报道,写的是《平凡的世界》创作背后的故事。 路谣凭借一部《人生》走红后,很多人觉得这部作品是他不能再逾越的一个高度。 可路谣却暗暗下决心,一定要跨越《人生》这个横杆。 他内心有一个梦:在40岁之前写一部百万字的巨著。 想做到这件事,并不容易,尤其是他要写的,是一部能够反映1975年之后城乡社会近十年变迁的小说。 也许是因为他是从华夏最底层农村一步步奋斗到城市的作家,他深刻感受到了这个时代的品格。 这是他向陕北的历史作交代,也是四十岁前要献给故土的礼物。 为了实现心中的宏愿,路谣开始扎实的准备工作,他阅读了上百本中外小说,逐日查阅这十年间《人民日报》《参考消息》等报刊,手指被纸张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。 这还不算完,他还跑去陕北故乡走访,乡村城镇、工矿企业、学校机关等地,都留下了他的身影。 春夏秋冬,时序变幻,路谣走出这辆车,又上另外一辆车,这一天在农村的饲养室,另一天在渡口的茅草屋,有时候没有铺盖和衣而睡,有时候缎被毛毯还有热水澡。 但无论条件艰苦还是舒适,对于那时的路谣来说,都甘之如饴。 他从中收获的,是能够获益一生的宝贵财富。 就这样,他钻研了整整三年,直到1985年的金秋,他终于带着自己两大箱资料,十几条香烟和“雀巢”咖啡,扎进铜川陈家山煤矿医院开始创作。 从进入陈家山煤矿开始,路谣就抱定不完成初稿不出山的目的。 他把每天的任务都做了限制,完不成任务就不上床休息,工作间简直成了牢房。 他晚上熬夜写稿,中午起床,吃的是馒头、米汤和咸菜,宿舍里还有老鼠,为了能安静的休息,路谣每天晚上拿一个馒头做老鼠的口粮。 无比紧张的工作和思考结束后,万般寂静中,路谣从桌前站起来,常会感到两眼冒金星,腿半天痉挛挪不开脚步。 这种黑白颠倒的作息方式,对身体极其有害,他的饭量减少了很多,体力迅速下降,因为抽烟太多,胸脯经常隐隐作痛,眼睛也持续发炎,整个人异常憔悴。 小说写到一半,他的身体已经垮了,等到第二部结束,他吐了一口血,身体软弱得像一摊泥,每吸进一口气都特别艰难。 在最后阶段,他像个垂危病人半躺在桌面,斜着身子勉强用笔在写。 此时的路谣已经不是用身体在工作,而是纯粹靠一种精神力量在支撑。 医生告诉路谣,他必须停止工作,才能延续生命。 然而,路谣有自己的决断,他不想像历史上的一些作家,写作夭折,遗恨终生,他不能停,哪怕以生命为代价。 病痛对他而言已经不算什么,他早已融入作品,沉浸在自己精心建构的虚拟文学世界中。 直到1988年,他创作完了《平凡的世界》最后一部。 这部作品,也成了前世路谣的绝响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