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四十三章 友邦惊诧?-《1979我的文艺时代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其实,这就是资本对人的异化。

    你以为只有新移民生活的不如意吗?

    不,即使是许多第二代、第三代移民也是活得不如狗。

    他们是正儿八经的美利坚公民,从小到大都是接受的美利坚教育,结果呢,同样的职位,亚裔就是竞争不过白人,甚至竞争不过不如自己的黑人。

    即使那些有工作的华裔,他们想竞争同样不容易,有一层叫做天花板的东西扣在他们头顶,任凭他们如何天才,如何努力,如何优秀,也休想打破那层天花板。

    除了这些能看见的,一些看不见的东西对移民也并不友好。

    比如文化,比如信仰,比如对政治的关注度,亦或者一些习惯都有可能造成美利坚人白人对其他族裔的歧视。

    总之,在姜玉楼笔下,美利坚显然不是一个好去处。

    假的,都是假的,这是姜玉楼对美利坚的污蔑。

    他的这些描写,在那些人看来是对美利坚制度和社会的仇恨和批判,有吃不到葡萄,说葡萄酸的嫌疑。

    看这部作品不爽的人有之,可是喜欢的人明显更多。

    《北京人在纽约》这部作品的思想很容易琢磨,那就是对以美利坚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批判。

    此时国内的读者有老有少,能读懂这部作品的,最起码也是完成了高中学业的。

    大多数读者受了那么多年教育,三观非常正,自然知道什么是好,什么是坏,比如书中对资本家生活的奢侈享受,他们就知道这是不对的,同时,他们也会同情美利坚的底层群众。

    那一部分人的生活甚至不如生活在八十年代的华夏,美利坚的底层百姓不仅日子过得苦,甚至还有生命危险。

    很大一部分读者喜欢这部作品,除了小说本身的可读性,也有赖于小说中对美利坚的揭示。

    这个年代没有互联网,人们想要了解国外的途径非常狭窄,多是道听途说,终于有一部作品如此露骨的揭示美利坚,对美利坚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,自然大受欢迎。

    因此,《北京人在纽约》发表后的半个月时间内,批评声不是没有,但和姜玉楼想象中的那种山呼海啸一般的浪潮完全不一样。

    一开始,姜玉楼还不明白为什么会如此,可转念一想,他就明白了。

    在中美蜜月期之前,国内对美利坚的称呼可是美帝国主义,加上抗美援朝的血战,上至官员,下至普通百姓,对老美有能有好感度才怪。

    也就是两国蜜月期,结束了几十年的对抗,才让不少普通人对美利坚心存幻想。其实,美利坚一直没有变,变的只是手段而已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