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李世民的话,当然发人深省。 这种角度倒是第一次听说,李象也觉得有些新颖。 上学的时候,光顾着和老师一起批判桓灵二帝了。 但话又说回来,就算是被批判这么多年的桓灵二帝,其实也不是垫底的存在,毕竟……还有南北朝那么多类人群星在闪耀,他俩还真争不上历史后五十。 这就要感谢南北朝大区的优秀匹配机制了。 是吧,南梁的结局就是并入北朝。 不过话说回来,看待这些所谓“贤臣”也是要分角度的。 若是站在朝臣的角度,那自然是要亲“贤臣”。 可若是站在皇帝的角度,过分倚重这些“贤臣”,下场只有一个,那就是被这些所谓的贤臣彻底架空,沦为他们的盖章机器。 正所谓屁股决定脑袋,就是这个道理。 “这样的贤臣。”李世民最后做起总结,用十分拿衣服的眼神看向李承干和李象:“高明,象儿,你们认为,应当亲近吗?” “那自然是不应该。”李承干当即便回答道。 李泰是一副深思的样子,他的确也听了进去。 但李治则是一副不以为然的神色,这表情就被李世民看了进去。 老李皱着眉头问道:“稚奴,你认为朕方才说的不对?” “对也不对。”李治翘起二郎腿,坐姿十分大佬:“其实哪里有什么真正的贤臣?贤与不贤有时候也由不得他们,贤时便用,不贤便黜!” 哎哟…… 听到这话,李世民深吸一口气。 你说这话有没有道理,的确也是有道理的,但全他娘的是歪理。 老李甚至还在想,多亏这大唐的皇位不是让他李稚奴来做。 李象倒也没多大意外,毕竟李治就是大号的朱厚熜——说他大号,不是因为能力,而是因为运气比较好,摊了一个好遗产。 他接受的是急速上升期的大唐,一个李世民留给他的神级遗产,巅峰大唐。 就这份遗产,要让道长接手了,做的也不会比李治差…… 为何这么说呢? 因为道长这人不爱女人,保底是没有武则天这个祸患出现的。 考虑到李治不会接手大唐,老李也没对他施加什么家庭暴力,而是选择无视了这个混账东西。 “阿翁的意思,我已经听明白了。”李象笑着说道:“放心吧阿翁,这许敬宗我留着有大用。” “既然你这么说,那朕也就不多说什么了。”李世民意味深长地看着他:“凡事都要有度,许敬宗这个人你可以用,但不要过分倚重,明白吗?” “那是自然。”李象忙不迭地点头道。 趁着这个机会,李世民的帝范小课堂又开始开课,老李不厌其烦地把各种历史故事掰碎了,揉碎了给几个儿子和三个孙子讲。 李承干倒是也觉得新鲜,毕竟讲道理,这是第一次李世民给他讲解历史。 讲述的时候,李世民也不禁有些恍然。 储君终究是不能完全交给臣子们去教的,帝王之道这种高深的学问,还是要自己来。 等到下课的时候,李象忽然问道:“阿翁何不著书立说,论述人君之道,以为后世典范?” 听到这话,李世民一下子就来了兴趣。 对啊,我为何不著书立说呢? 该说不说,李世民的执政能力,绝对是古今中外历史当之无愧的ToP1,饭圈粉不认倒也无所谓,毕竟事实就是如此。 三代以后,公认的帝王标杆是汉文;而李世民之后,所有皇帝想要超越的,都成了唐太宗。 那位经天纬地的老人家曾经高度评价过李世民,说“李世民的工作方法有四”,即李世民平定四方,用怀柔政策,不急功近利,劳民损兵;不贪图游乐,每早视朝,用心听取各种建议,出言周密;罢朝后和大臣们推心置腹讨论是非;晚上同人高谈经典文事。 他对这位古代领袖俊杰的为政能力,做出了极高的评价。 关键李世民的杰出方面,不止在执政,军事上也同样强悍,这就让人有点摸不到头脑了。 像是什么薛仁杲父子、刘武周、宋金刚、窦建德、王世充、刘黑闼、李建成和李元吉等就不必说了,这都是老生常谈。 要说写一本帝王教科书,李世民是绝对够格的。 “好啊,这个主意很好!”李世民欣喜地颔首,又看向李承干,“朕所著之书,就叫《帝范》,意为后世帝王之典范;哼……届时高明须抄写上十遍!” 李承干:…… 第(1/3)页